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最近小米又火了,不是因为手机,不是因为平衡车,而是因为一只“巨能写”的中性笔。
发售之前我看了一下,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的预售价格是9.9元/盒,每盒10支,不过现在,这款产品的价格,已经在其他平台涨到了快30元。
说实话,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小米身上,真的已经见怪不怪了,毕竟小米公司的产品在性价比方面,还是有很大优势的,物美又价廉,自然也就能吸引大众的目光了。
也正因如此,网络上有很多人开始高呼,小米快进入房地产行业吧,我们能不能买得起房,就看你们的努力啦!
当然了,这是句玩笑话,不过我们也的确能由此看出:
小米这家公司,无论进入哪个行业,似乎都有立刻占据很大的优势,而且它不单单是个搅局者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,它还是个改变格局的存在。
小米为什么这么厉害?
要知道,小米公司正式成立还不到10年的时间,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就在大多数产业中布局,跨界生产许多产品,从数码到日用品,从玩具到现在的办公用品,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领域。
能有如此快速的商业生态发展,除了自身的产品素质过硬,以及早起就采用互联网模式建立起来的优势以外,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:
小米的媒介营销传播之道。
以往我们在研究小米的时候,一定不能落下的因素就是粉丝,但是如何接触粉丝、怎样建立媒介策略,却被我们忽略掉了,这就导致我们在学习小米的时候,总是会有这样的感觉:
我把目标定的很清晰,想要触碰到什么样的人群也锁定了,但就是不知道该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桥梁,来连接彼此。
小米在这方面确实是做的很好,而且也没有什么刁钻的”骚操作“,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而言,小米的这套方法,完全可以拿过来就用。
但是在此之前,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前提,那就是传播的变革,过去的媒介传播,通常是由一个单点来发布信息,比如报纸、电视、广播等等,通过这些媒介将宣传内容,单向的传递给广大受众。
这个形式就叫做”一对多“,它的缺点很明显,缺乏反馈渠道,不能形成二次传播,显然不适合如今的互联网环境。
而为了让企业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更好的完成宣传目的,网络为传播者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与沟通渠道,使得当中任何一点都能将信息传递或反馈给另一个个体,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交织、有效收集反馈的网状连接。
这就是所谓的”多对多“理论,它的优势以及特点,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:
他们从其他的地方获取信息,然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再传达给别人,成为信息的下一级传播者。
因为个体即是受众、同时也是传播者,所以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会变的极其丰富,每一个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将信息做最快速、最大化的扩散。
简单来说,就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,只是单纯的接受,人们开始有了选择,有了过滤信息的能力和余地,对于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,更具有主动权。
看懂了这个理论,我们再回到小米的案例中来,就能完全看懂,小米的传播之道,绝对不仅仅是网上流传的“耍猴“、”饥饿营销“这么简单。
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,小米的传播包含了三个层面:
B2C:企业到消费者(付费媒体);
C2B:消费者到企业;
C2C:消费者对消费者;
我们逐一来解析,首先是B2C,也就是从企业到付费媒体这个层面,小米是怎么做的。
新媒体的出现,让很多人对传统的付费媒体失去了兴趣,然而小米却不这么想,在全网范围内聚集了数以千万的活跃用户后,小米开始把目光锁定在了传统的、更加大众化的平台。
比如2013年和2014年,连续两年投放春晚广告,集中资源主打品牌的知名度。
但是,虽然面对传统的媒介平台,小米却采用了互联网思维的玩法,他们先是将视频广告在全网预热,官网更是提前一周就做起了网络首映。
随后通过小米自家的社区论坛,以及微博、微信、QQ等平台,进行全网的视频首发,从而把电视广告来了个二次传播。
而这样做的效果,也是出奇的好,在2014年春晚投放之前,广告的全网播放量,就已经超过了400万。
接下来我们再看C2B,小米是如何将消费者与企业的自有媒体,联系在一起的。
小米和其他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点很大的不同,那就是我们很少看到小米的广告,但这并不是说小米不喜欢做广告,只不过它们都把广告,做在了自家的媒体平台。
小米创建了一个以自有媒体为中心的系统,坚持做好内容,但是小米对自有媒体的理解,可绝对不是微信公众号、微博账号这么简单。
只要是能够对用户发声、可以和用户对话的东西,都可以算作自家的媒体,比如新品发布会、论坛、网店客服,甚至是小米的员工,比如某短视频平台,有一个创作者以小米员工的身份入驻,并发表了很多小米公司的日常,他的粉丝反而比官方账号的粉丝还要多。
当然了,要说小米公司最重要的自媒体,当然还是雷军雷总。
雷军在微博的粉丝那可是千万级别的,百度词条搜索超过4000万次,而且本身造梗无数,特别是那句“Are you OK?”,真的是掀起了全网的热潮。
可以说,雷军这个自媒体,给小米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真的是难以估量的。
社会化媒体作为能够最便捷连接企业产品和用户的平台,小米根据不同的社交媒体属性,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矩阵,绝对不会采取“一刀切”,即便是采取“多对多”传播模式,但仍旧将不同的用户加以区分,并施行“区别对待”。
这是小米传播之道的第二个成功因素,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C2C:参与感。
小米把自己和粉丝的距离无限缩进,甚至有的资深粉丝可以之间参与研发工作,通过这种塑造参与感的行为,带动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,不失为一个高招。
试想一下,如果你是被小米邀请到参与研发的论坛成员,你在这个论坛的地位会怎么样?有多人会奉你为大神,追随你的迷弟、迷妹会有多少?
而与此同时,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就能被偶像挑中,参与产品的研发,那么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机会呢?
小米在参与感上的塑造,的确是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,它们为了增减用户的参与感,会一再的减少用户参与的门槛和成本,对比于不同的平台用户,会采取不同玩法。
比如QQ空间的用户更加年轻,也更喜欢分享,所以早期的小米,更喜欢在QQ空间,做活动的首发,而活动内容,也经常是一个简单的“三步法”,即:
点开链接,上传照片——生成专属,一键更换——分享链接,制造热点。
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,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,让用户有参与感,然后再反过来塑造口碑,整体看下来,小米善用自有媒体,再忠诚度、美誉度的基础上,再通过付费的大众媒体,以及知名的个人IP,打造广泛知名度。
如此看来,小米能够走到今天,并且做什么火什么,正是凭借着这套完整的、独特的传播体系,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,至于接下来,小米的路要怎么走,营销宣传之路还会开辟出什么新的玩法,都非常令人期待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米的成功虽然很难模仿,但幸运的是,在“饥饿营销”之外,我们发现了小米的传播之道,我个人认为,发现这一层理论和实践的意义,要远比用饥饿营销来解释一切,更加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