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牌手表的旧时光

阅读:2361 2018-12-25 00:00:00 作者:力度营销

时髦的衣服加上手腕上佩戴一只老式上海牌手表,在流行复古风的今天,这种打扮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,上海牌手表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。

上海牌手表的旧时光

1955年9月26号,国庆前夕,由上海市29家钟厂和钟表店的58名能工巧匠,终于制作出了属于我国的第一批手边,这也是18只“东方红”和“和平”牌手表的诞生,它们是第一代国产细马表。

马是手表的心脏零件,粗马是用钢丝做成的,粗马表相当于把过去的钟表缩小了来制作。细马表则是用人造宝石制成的,更耐久,是真正意义上的腕表。1958年,上海手表厂建成,工人们参考瑞士赛尔卡AS1194机芯,研制出A581型机芯——意寓“1958年第一种机芯”。3月,A581型机械手表开始批量生产,并注册为“上海牌”商标。当年上海手表厂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.3万余只,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就此终结。

1958年的7月1日,上海牌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首次试销,60元一块,数百市民将手表抢购一空。当周恩来总理得知上海手表厂研制的新产品问世后,非常兴奋,就给自己买了一块。从此这块手表就一直伴随在周总理身边。

在那个凭票购买手表的年代,手表市场非常火爆,供不应求,上海牌手边成为了身份的象征。据说,当时流行一句俗语:如果没有上海牌手表,就没有姑娘会嫁给你。可以说,在六七十年代机械表的定位就是奢侈品,上海牌也是如此。在当时,一块上海表的售价大概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月的薪水。从那时候起,上海牌手表先后获得国家、轻工业部以及上海市多项荣誉,被公认为“中国第一名表”,还经常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。1970年,上海手表厂共生产了228万只上海牌手表,并且在技术创新上显现出自己的实力。

80年代,手表凭票供应被取消,国家包销的时代一去不返。市场放开后,手表厂在全国遍地开花。很快,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,所有手表厂均出现库存,而且越积越多。祸不单行的是,此时外国机械手表和电子表潮水般蜂涌入市场。

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福建和广东——那里分布着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表企业,其年产量动辄数百万,短短几年间,电子表横扫全国,占据了70%的手表市场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后,国门打开,国外众多品牌进来,还有汹涌的水货。时代变了,上海手表厂的阵脚乱了,迅速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。这家老企业,像个泥足巨人过大河,它显然不行了。

1987年,上海手表厂匆忙上马电子表,此时国内手表市场已然饱和,形势急转直下,手表贱卖到十几块一只也无人问津。在濒临破产的日子里,全体员工每人每月只拿300元生活费。到九十年代中后期,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,短缺时代渐行渐远,消费者选择范围迅速扩大,上海牌手表淡出人们的生活。

回想过去,全盛时期的上海手表厂有近6000名员工,上班像涨潮,下班像退潮,员工从十六铺一直到杨树浦都有。而此刻,往日的辉煌已成云烟,复兴上海牌则成为了一种对未来的向往。

2000年,上海手表厂经过股份改制,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。老厂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。重组后的上海表业公司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: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。这个经营策略使公司当年即扭亏为盈。3万只机芯给上海表业带来差不多300万元收入。但是这样的好景总是被一而再的抄袭打断。每每上海表业推出新的机芯,市面上总是很快便能推出同款,继而陷入竞价。于是,企业认识到,只有重新塑造品牌,用品牌提升竞争力,才能避免掉恶性竞争。2005年底,为了庆祝上海手表问世50周年,推出50只闪闪发光的陀飞轮纪念金表,以每块10万元的价位一销而空。

2008年经济危机扫荡之下,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进口瑞士手表份额增长的国家。但普通消费者何时才能真正青睐上海牌手表呢?翟志刚搭乘中国载人航天飞船“神舟七号”行走太空,他手上佩戴的航天表来自一家后起的手表企业——飞亚达,但这枚手表的机芯制造者是上海牌。显然,在大众消费者心中复兴“上海牌”才是它的理想。然而面对国际名表铺天盖地的市场宣传,经历过破产倒闭的老国货仍然是边缘化的。

2009年在香港中环,价值10万元的上海牌陀飞轮金表在名流云集的高级会所展出,这里还有多个闪闪发亮的玻璃柜,陈列着19款古董表,其中包括周恩来曾佩戴过的A581,诉说着半个世纪前关于这个老品牌的故事。

相关文章
{{ v.title }}
{{ v.description||(cleanHtml(v.content)).substr(0,100)+'···' }}
你可能感兴趣
推荐阅读 更多>
推荐商标

{{ v.name }}

{{ v.cls }}类

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