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报告刷屏!除了暴露年龄还藏着哪些真相?

阅读:358 2019-01-10 16:25:37 作者:力度营销
你与微信同行了多少天?

昨天上午,微信发布了《2018 微信数据报告》,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三。

这次最大的亮点和惊喜,是一个“暴露年龄”的彩蛋:「你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」。

短短几分钟内,朋友圈就被清一色的链接刷屏:《我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,你呢?》。

朋友圈已被报告攻陷

一张佛性图片、一个佛系问句,却把朋友圈变成了用户使用微信时长 PK 大赛、时间换算大赛和回忆杀大赛:

但也有部分用户吐槽:

无论如何,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在佛系了两年之后又搞大动作,从展现形式来看,刷屏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?而从报告的数据内容中,我们又能解读出微信生态的哪些变化和机会呢?


这不是微信的第一个年度数据报告,也不是第一个刷屏的年度数据报告。

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,想到了 2016 年初,微信发布的 2015 年度盘点,主题是「我和微信的 2015」,内容是#我是第 n 个微信用户、发了 n 条朋友圈、拥有 n 个好友#等个人的微信使用数据。

我和微信的 2015

「我和微信的 2015」火爆到了什么程度呢?

这个 H5 的发布时间是 15:30 左右,随后 1 个小时内,吞噬了几乎所有用户的朋友圈。

估计 2-3 小时之后,一条关于「我和微信的 2015」是病毒链接、会盗取用户微信账号的谣言,以更快的速度攻破了朋友圈,引起全民惶恐。

以至于到了晚上 22:46 ,微信公开课不得不官方辟谣,连马化腾都出来澄清,并在 H5 底部增加了“官方辟谣说明”。

相比之下,2015 年「微信·生活」报告、之后的 2016 和 2017 微信数据报告就很低调了,内容都是过去一年微信的数据有多牛逼,报告基本上也就圈内人员转发一下,没怎么引起刷屏。

左来自 2016 微信数据报告   右来自2017微信数据报告

回顾 2015-2018 四年微信数据报告 ,为什么同样是数据型盘点,传播效果差那么大呢?

其实是因为这几个盘点的类型不一样,传播力也不一样。

数据型盘点可以细分为报告型数据、用户型数据和产品型数据。

在 3 种数据类型中,用户型数据盘点是最容易引起用户分享的。背后的原因也很好推测,用户都喜欢分享跟自身相关的内容,用户型数据盘点往往能能满足用户炫耀的需求,能让用户主动转发。

不难分类,2015 年微信数据报告是比较纯粹的用户型数据盘点;2016 和 2017 年的报告则是产品型数据盘点;2018 的报告主要内容是产品数据,加上 1 个跟用户相关的数据「你与微信同行 X 天」。

可以看出来,微信在报告刷爆之后,选择传播力较低的产品型数据盘点,以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。

而今年,微信可能觉得是时候再刷一下存在感了,但是不能像第一次那样过火,所以只增加了一个小小彩蛋,借用户“自我炫耀”做了一波感情传播,效果可以说是很好了。


1)3 年来,微信关注重心转移了

① 2016 年关键词:微信红包

这一年报告的亮点是微信红包数据的分析,不仅给出红包的日发送总次数,还分析了三个群体的月人均发送次数及月人均发送金额。如果从平均值来看,典型用户的单个红包金额最大(20.71),老年用户比 95 后用户更“抠门”。

② 2017 年关键词:公众号 + 小程序

《2017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》首次对外公布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及月活跃粉丝数,从数据显示来看,账号及粉丝形式均一片大好趋势。如今,不知道有多少人后悔,没有抓住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,打造专属自己的平台。

除了公众号,小程序也是 2017 年的一波红利,交通出行、电商平台、工具等行业的小程序比较吃香。小程序的兴起,对于使用者来说也十分受益。

③ 2018 年关键词:线下赋能

相对于以往的数据报告,《2018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》的核心是线下赋能。2017 年,微信的线下赋能聚焦于社交支付和线下支付两大类。

2018 年,微信的线下赋能细分到出行、零售、餐饮、公众生活这 4 个场景,其中,使用微信搭乘公交地铁和使用微信高速出行的人数增长最为明显。

微信正如它所说的那样,逐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,但可想而知的是,在新零售等逐渐成大平台的新战场后,微信的线下赋能角色也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。

2)3 年来,微信活跃增长变化

为了跟进一步洞察微信生态的商业机会,我们根据微信发布的 3 次数据报告,做了 5 个关键指标的汇总,通过横向去看这些数据变化,我们发现了 3 个有趣的现象。

① 微信活跃度的增长率和增长量依旧可观

18 年初有不少人在唱衰微信的增长,认为它已经到了用户增长天花板,不过从数据来看微信在18 年的用户是 17 年的 1.2 倍,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 16 年、17 年。

此外,用户们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也在进一步的提升,互联网“流量黑洞效应”显著,18 年每日微信发送消息次数为 17 年的 120%。

微信互联网时代,这是一个你必须抓住的机会。  

② 微信的老年用户增长突出,圈层化人口红利

55 岁以上的老年用户 3 年来都是微信关注重点的用户群体,2018 年的微信老年用户的日活跃度达到 6300 万人,数量上相当于 2.5 个上海常住人口。

另外老年用户属于有钱有时间的一群人,他们都已经被微信培养起了必要的互联网消费习惯,阅读公众号、刷朋友圈、购物,你会的老年用户都会。

③ 强功能推动短视频,普及效果显著

2018 年,短视频持续走热,腾讯不仅开发出第 14 款视频软件“微视”,并发动微信的 10 亿流量为其引流。更是在微信 7.0.0 版本中推出可以拍一个“视频动态”的功能,还以小蓝圈的形式进行重点提示。

数据显示,2015 - 2018 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总量增长 480%,2015 年的朋友圈发布的视频次数不到 400万,在 2018 年日发布视频次数 2 亿次,看来微信在视频领域久经挫败后,这一次有望突破重围了。


微信深入全民生活,它的数据给人一种是上帝之眼的感觉。2018 数据报告主要内容是产品数据,加上跟用户相关的数据「你与微信同行 X 天」,引起大量用户在朋友圈刷屏。

或出于好奇,或出于炫耀,很多小伙伴还不亦乐乎地在朋友圈相互 PK 与微信同行的天数。


用微信时间比较长的小伙伴们,比如 2700 天以上的那批老家伙都满满的优越感,殊不知在这次的报告刷屏中却暴露了自己的年龄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微信自诞生(2011 年 1 月 21 日)以来已经有 2910 天了,那么 2700 天以上这批用户基本算是微信的第一批种子用户了。

他们充满好奇心,有着开放的心态,同时也有着极强的互联网敏感度,可以说是一批合格的种子用户,也是一直是陪伴微信,见证微信成长的“局内人”。

微信:


·END·


相关文章
{{ v.title }}
{{ v.description||(cleanHtml(v.content)).substr(0,100)+'···' }}
你可能感兴趣
推荐阅读 更多>
推荐商标

{{ v.name }}

{{ v.cls }}类

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