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1月份《啥是佩奇》在朋友圈中刷屏的时候,春节档各品牌的营销竞赛结果就已经告一段落,谁也没想到一个电影的宣传片竟然成为黑马,打败了各大快消品牌的亿级投放。
在余下的春节营销中,要不就是千篇一律的团圆故事,要不就是土豪砸钱领红包;前者几乎没有让人记得住的品牌,后者则是BAT们土豪公司的游戏,总之,再没看到以小博大、让人眼前一亮的推广案例。
一
千篇一律的热点营销
当然不止春节档,几乎所有的热点(尤其是节日)营销都存在类似的问题,即品牌可说的故事大同小异,难以在大量类似营销故事中脱颖而出,获取额外流量。
春节营销讲述的无非就是回家、团圆、过年传统;情人节营销讲述的无非就是甜蜜约会、剩男剩女;儿童节营销无非就是回忆童年……这些热点和节日营销主题的指向性非常强,当大量品牌在讲述同样内容的时候,能被用户记住的营销动作就变得少之又少。
你不妨可以回忆一下,在这些节日热点营销中,你记住了多少品牌的营销内容?
造成广告内容同质化的原因不仅是内容方向的局限,还有品牌方对风险的本能规避,若是拍出一个内容选材稍微另类一点的广告片,对于体量较大的品牌而言后果难以预估,可能会像《啥是佩奇》那样一战成名,也可能引来大量争议和骂声,况且春节档也不像超级碗那样是一个PK创意的地方。
因此,一个通用而平淡乏味的广告,也许才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那么如何才能在千篇一律的节日节点推广中,实现品牌的营销突破呢?我们可以从近几年刷屏广告所展现的趋势中找到线索。
二
刷屏广告的两个小趋势
1、长广告更具病毒性
尽管现在的人们注意力时间越来越短,造成许多广告变得简单粗暴,但在朋友圈的社交环境中,只有深度内容才能引起广泛的自动转发。
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,只要用户通过转发行为分享至朋友圈,即代表本人对内容的背书和认可,因此转发的内容会越来越精品化。这也是为什么刷屏的经常是上万字的长图文、3-5分钟的长视频,尽管微信短视频拍摄功能早就有了,但我们至今也很少看到朋友圈中分享短视频的,更短的一些轻度内容甚至被表情包给消化掉了。
今年的《啥是佩奇》,去年苹果的《三分钟》,再早之前招行的《番茄炒蛋》……真正引发大规模朋友圈刷屏的广告片、图文作品都是长内容,长广告才带有传播的病毒性。
短内容要不就是篇幅受限,难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,要不就是刺激点单一,容易让人乏味,因此很难让用户在朋友圈的社交语境下对其认可。就连最近流行的以京东电器为代表的五秒沙雕广告片,在传播层面上也会整理成几分钟的合集视频一并推广。
2、真实感刺激传播
许多品牌的广告片不会聚焦于过分聚焦于某一特定故事中,一方面是因为特定的故事本身对受众是个筛选的过程,而品牌方希望覆盖更多的潜在用户,因此最终导致广告故事的“大而泛”;另一方面是即使在纯品宣的广告片中,品牌方依旧有表现产品卖点的冲动,这种冲突导致广告故事内容显得更加刻意和虚拟。
早年间大部分的广告片制作,都是先明确潜在目标客群,提炼出若干用户画像,然后基于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进行生活方式类的内容创作,典型的如近十年前的“凡客体”广告极其变异体。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创作上的自嗨与一厢情愿,无法落地到真实人物生活中,在用户整体审美水平不断提到的现在,这类粗线条的内容很难打动用户。
但在近年来,明显可以感觉到“真实故事改编”的PGC/UGC内容更受社交网络欢迎,尽管广告故事的题材可能会筛选一部分用户,但故事内核中的共情因素,确是所有人能为之动容的,因此在好故事的前提下,特定故事依旧能引发广泛传播。
从我个人的朋友圈内容来看,虚构类、段子类的比例已经远没有前两年高,而资讯类、深度报道类的内容比重不断增加。“真实感”会是刺激大众转发的重要因素,而“真实感”并非一定需要根据真实故事改编,只需要生活细节丰富,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即可。
三
内容突破的三个小建议
在长内容与真实感两个小趋势的背景下,品牌方若要从千篇一律的营销内容中脱颖而出,可以考虑下面一些内容上的建议。
1、聚焦于特定故事
粗糙通用的故事模板已经难以获得用户的深度共鸣,广告故事需要挖的更深才能刺激到用户,甚至不乏一些特定甚至猎奇的故事设定。
比如说去年苹果邀请陈可辛导演的《三分钟》广告片,就摆脱了常见的团圆饭、挂春联等俗套情节,通过母子的车站月台相聚三分钟来表现中国春节的故事内涵;今年的《啥是佩奇》也是如此,聚焦于一个爷爷为孙子造佩奇的故事,表现许多春节的社会议题。
而放眼大多数品牌的春节品宣推广内容,仅仅是表现出团圆景象、年夜饭、挂春联等朦胧意象内容的,大多都没有什么记忆度。
2、故事要有生活感
相比于真实感的故事内容,幻想类的故事并没有太多存在感,特别是在春节这个社会性的节日,幻想类的广告故事剧本本身就有点不接地气。
比如年年都会有的百事贺岁广告片《把乐带回家》,今年春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太空的故事《摘星者》,尽管广告片“部分取材于真实故事”,但“幻想感”太重总是让人出戏,终究没有迎来多少讨论和反响,更别提超越前几年的《猴王世家》了。而反观招行信用卡的《番茄炒蛋》,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,但切入了留学生群体的真实生活中,加上剧本的扎实最终迎来刷屏。
生活感既可以着眼于特殊小群体,也可以在平凡日常中见真章,但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广告故事和用户生活中建立底层联系。今年百事的太空题材《摘星人》、OPPO的“奇幻新年”等作品破圈传播的效果似乎都一般。
3、剪辑节奏要紧凑
相比于节奏缓慢的广告,镜头动感、剪辑紧凑的广告片显然更受欢迎。今年苹果邀请贾樟柯拍摄的《一个桶》相比于去年的《三分钟》明显节奏更加舒缓,但在传播上没有达到去年的高度;支付宝邀请许鞍华拍摄的《七里地》,明显不如《啥是佩奇》节奏紧凑;而百事的《摘星人》更是拖沓,让人没有观看下去的耐性。
若是按照文艺片导演惯用的慢节奏、轻剪辑去拍摄广告片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留白时间太多容易让普通观众出戏。事实上,在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的就是类似《啥是佩奇》这样节奏紧凑、笑点密集的喜剧故事。
尽管多数节日广告片未免落俗,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品牌表现出了新意,其中不乏宝洁等传统日化品牌。
在如今流量成本高企、媒介碎片化的背景下,好创意和好内容也许才是最具性价比的流量来源。
·END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