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产品经营期:质量是生命
“时代给与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,把握住机遇,就成功了一半”——王吉万
1978年,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“以公有制为主体,发展多种经济成份”的思想突破,民营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潮下兴起。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(个体工商户)发展,雇工超过7人的则称为私营企业。
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
1984年,新中国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。对于沿海开放城市的年轻人来说,这一年可能是个骚动而激动的年头,“我们下海吧”,正成为流行语;
历史的巧合是,这一年,王吉万开始在家庭作坊里做皮鞋。不过,当时,他还是即墨市农牧局的合同工。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,能成为一个合同制工人是需要指标的,应该说,王吉万当时的工作相当不错。
一年后,1985年,王吉万毅然辞掉了合同制的工作,专心做起了皮鞋生意。回想当年的决定,王吉万说,那是个冒险但明智的决定。他没有听家人的意见,他敏锐地感察到随着经济的逐步放开,市场拥有着巨大的需求。家人的担心:失去稳定而体面的合同工工作值不值?鞋厂能不能做好?这些问题对他来说,只有一个答案:我一定能干好!王吉万说,我确实模糊地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的跳动,虽然我是农民的儿子,但是从高中毕业到参军,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巨大变化,我相信这就是机遇!
1984年,成了亨达的起点年。
一台缝纫机是亨达最现代化的设备,十多个工人是亨达全部的员工,860元是亨达所有的资金。
老板要亲自工作,直到现在,王吉万还笑说,自己会钉鞋跟、剪裁鞋样这两道工序;夏天昼长夜短,他一天只睡4个小时;一年365天,他天天夜战,“产品供不应求啊!”
改革开放之初,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,市场运行僵滞,流通渠道单一,供应仍显短缺,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,此时,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为国有经济“拾遗补缺”的有益补充作用。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亨达集团的起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时势造英雄,还是英雄造时势?
1988年,由于通货膨胀、物价上涨过猛,影响市场稳定,一年内相继出现几次较大的抢购风,致使商品紧缺面扩大。进入第四季度后,市场乱涨价现象有所收敛。
1988年,也成为了亨达集团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期。这一年,王吉万大胆决定:放弃春夏季产品生产,用整年的时间生产冬鞋!已有4年制鞋经验的他,敏锐地预测到年底将是个冬鞋销售旺期。他毅然贷款10万元,全部投入了鞋厂当年的运营费用。
“上世纪80年代末期,市场变化慢,1987年冬天,冬鞋需求旺盛,我预测1988年的冬天将会延续旺销。”王吉万说,“但是,库存产品挤占资金,仓库里堆满了全年生产的冬鞋,一旦失火,全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,这些风险我也有担心!”
1988年冬,王吉万的预见果然成为了现实,那年冬天,天气出奇的冷,加之当年几度的抢购风,亨达冬鞋被抢购一空,王吉万笑说:“当年想留一双给自己穿都没有了。”随着亨达产品的旺销,亨达集团前身“亨达皮鞋厂”的美誉深入人心。
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,对于中国而言,意味着一次全民思想大解放;对于民营经济而言,意味着国家对发展民营经济在思想观念、理论认识、政策法律上实现了质的突破;对于个人而言,意味着摆脱贫穷,走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明。“为什么改革浪潮迎面扑来,很多人却无动于衷呢?”回想当年的决定,王吉万告诉记者,家人的担心恰好代表了大部分农民害怕失败的担忧;而在城市,工人们享受铁饭碗,稳定的收入及保障,让他们无心从事个体经济。而像他这样,勇于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敢跳出来,就是成功的第一步!”
品牌经营期:文化是灵魂
“品牌就像一座金字塔,产品、渠道、技术等构成了金字塔的基石,而文化才是金字塔闪亮的塔尖” ——王吉万
品牌,想说爱你不容易!
20世纪9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,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,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追求产品质量的阶段,缺乏现代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观念,许多民族品牌被国外品牌兼并或蚕食,中国品牌的生存环境变得空前紧张,很多民族品牌在竞争中消失。1993年,政府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公布,从而使商标制度在中国逐渐建立并走上正轨,品牌的注册和管理也日臻完善。
亨达发展之初,王吉万就有意识地走一条品牌发展之路。
1985年,亨达鞋就摆上了即墨市百货商店的柜台,王吉万说,一双鞋,在自由市场上销售,10块钱,进入商场,就卖15元了。王吉万将进入商场的每双鞋的鞋盒上打上“青岛皮鞋”的字样,“青岛品牌”销售策略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情感共鸣。
但是,真正懂得品牌的价值,还是市场给王吉万上了生动的一课。
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,王吉万正式将品牌命名为“亨达”,并成功走出了青岛市、山东省,开始销往河北、河南等周边省份。是该给亨达注册商标的时候了,王吉万却在工商索引时遇到了麻烦,“亨达”已有企业注册了。怎么办?也许改叫“贝亨”也成,当王吉万把多年来经营的品牌更改为“贝亨”鞋时,他远没有料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,对销售产生如此大的影响:同样款式的鞋,同样在百货大楼柜台销售,同等质量,同等价格,一字之差的“贝亨”却失去了消费者们的青睐。王吉万头一次感受到了品牌的无形力量。
几经辗转,王吉万30万元购回了“亨达”商标,当时来说30万是一笔不小的费用,许多人说他傻,但是他觉得值!这让他在亨达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始终注重品牌效力。
拥有品牌的亨达如虎添翼,王吉万加大了品牌的宣传力度,1995年开始,亨达聘请王刚、孙悦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,并首创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,当时的王刚是第一位从央视辞职并做广告宣传的主持人,他的名人轰动效应和充满磁性的声音令亨达的品牌家喻户晓;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亨达每年的广告费近2000多万元……到上世纪90年代末,亨达已发展成拥有6000多员工,加工车间遍布全省13个地市的大型民营企业。
从品牌经营到经营品牌
自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》以来,到1996年,国有企业破产达到高潮,总计6232家,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;
2000年,亨达迎来了新的挑战。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,60%-70%的国营合作商场出现了改制或倒闭的现象,原有的营销网络分崩离析,新的营销网络尚未完善,企业的发展骤然进入瓶颈期,亨达将向哪里去?王吉万回忆说,亨达,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巨大的压力下,王吉万深刻反思:目前国内皮鞋的生产量约占世界鞋业产量的1/2,国内生产的产品,如果贴上外国品牌销售,每双就可以多卖6至10倍的钱,我们与国外鞋业著名品牌的差距,不是皮料也不是生产工艺,关键是品牌文化的差距,以及支撑品牌文化的企业综合实力。
而全新的“耐克模式”——“建立没有围墙的工厂”给了王吉万全新的思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