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“是部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、永不放弃的品质,才让我的创业之路走到今天。”日前,当记者走进港翔织布厂时,厂长彭万正在织布机前忙碌着。看着繁忙的车间,听着“咔哒、咔哒”的织布声,彭万心里格外自豪。
2008年,当兵8年的彭万退伍回到家乡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土主镇。“刚回来的时候吓了我一跳,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。”彭万记忆中的乡间泥路,如今已变成宽阔的水泥路,乡亲们居住的矮旧平房,已变成漂亮的小楼,更让彭万惊喜的是,土主镇已经建成纺织工业园区,一家家纺织厂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,也让村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。
家乡巨变让彭万十分感慨,看到当时纺织业非常红火,手里正好有一笔闲置资金的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。“我父亲一直在纺织厂工作,受他的影响,我对纺织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,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,我最终决定投资纺织行业。”2009年3月,彭万自筹资金50余万元,正式成立了港翔织布厂。
可当厂房建起来,机器买回来,彭万才知道,创业并不简单。“当时我手里的钱全用光了,为了维持厂子的运转,只能到处借钱、。”让彭万操心的不只是资金短缺,还有员工和销路问题。“刚进厂的员工技术参差不齐,熟练工很不好找。”幸好在父亲的帮助下,彭万找到了几名技术骨干,通过培训,员工们的技术有了很大提升。员工有了,机器开了,可销路问题又摆在了眼前。刚开业的那段时间,连着几个月没有一笔订单,为了维持机器运转,彭万只得帮其他厂家加工涤棉,结果算下来不仅没赚到钱,还亏了本。为了拓宽销路,彭万每天都要不停打电话联系市场,跑成都纺织市场推销,最多时一星期要跑三四趟。最后,彭万选择了与眉山一家企业合作,加工用于出口的纯棉布。销路问题终于解决了,彭万的织布厂也逐步发展起来。
“创业初期,厂里只有32台机器,员工20多人,现在厂里的机器翻了一倍,员工也达到50人,其中有2名残疾人。”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,彭万说,是部队的教育帮助他走到现在。“部队培养了我肯吃苦、不服输的性格,所以在创业初期最艰苦的时候,我也没有想过放弃。”同时,部队温暖大家庭的氛围也深深感染着彭万,“我最自豪的不是厂子发展得多好,而是我和员工们就像是一家人,大家彼此关心、照顾,在厂里愉快地工作、生活。”彭万得意地告诉记者,他厂里的员工一直很稳定,很少跳槽,大家都愿意留在厂里工作。
“我的织布厂能发展到今天,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支持,还要感谢员工们的齐心努力。”彭万坦言,目前港翔织布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,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,“我计划近2年内,通过技术创新、设备更新、厂房扩建,把厂子做大做强,努力回报社会,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。”